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赴美国清华大学公费留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后人称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提出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可忽略性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我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多年来自卑的心理影响。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发现了一维定量多体问题的基本方程“杨-巴克斯特方程”,为统计物理和低维理论量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并促成了量群这一新的数学领域的兴起。他在粒子物理学、场论、统计物理学和物理物质物理学等物理学领域取得的众多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
杨振宁一生心系祖国。 1971年,他首次回到新中国,掀起了大批中国学者访华的热潮。此后几十年,杨振宁通过访学、交流、资助学者、搭建科研平台,努力推动我国科教事业的发展。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并邀请杨振宁担任中心名誉主任。 1999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他致力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毕生学习,一生助力清华,服务自己的志向,实现强国梦。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尽管我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正如我的朋友杨振宁所说,你血管里流的是你父亲的血,是中华文化的血。我的结局就是我的起点,我的起点也是我的结局。我希望培养未来的世界物理学领袖。
2021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杨振宁发表演讲“愿人长寿,万里同程”。这句话出自50年前邓稼先写给他的一封信。空中的对话,是挚友为实现心愿而做出的承诺,也是父亲“一生感恩国家之恩”训诫的注脚。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贾显,我明白你所说的“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意思,我可以自信地告诉你,未来50年,我将满足你的期望“命运共同体”,相信你会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