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思源! 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4起涉及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家权益保护的典型再审案件,用“一案胜过十几文”的司法实践,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法律动力。从法律惩罚原则的精准运用,到经济纠纷与犯罪的严格区分,再到平等保护理念的落实……这些案例清楚地说明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向全社会发出了司法机关保护产权、鼓励创新的强烈信号。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上是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国法治建设持续推进,法治的固基础、稳预期、惠长远的作用日益显现。各地各部门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展,确保善治,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法治动力。 2024年2月19日,市民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政务服务中心24小时智能派出所办理业务。剧情 新华社记者王潇 用好法保善治促发展——从出台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法规,到制定促进乡村振兴法、修改反垄断法;从完善数字经济管理体系到加强数字经济建设加强新兴产业立法保护……法治建设始终体现时代性,一系列制度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产权保护全面加强——守法者“万事忧”,违法者“利剑高悬”。执法司法机关坚决防止经济纠纷被定为犯罪,坚决防止民事责任转化为刑事责任,严防非法异地执法和安全求法者,让各种务实举措让创业者安心创业、有思想权利。法治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障碍全面清除。 “政企分开”改革“从许可证到许可证”、“一业通证”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大幅减少87%以上,开办企业全流程时限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提速。2025年3月21日,在宁夏银川审批服务管理局企业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在引导新华社记者 杨志森 摄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创业成长的“空气”和“土壤”,数据组充满活力、温暖,映射着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有力的脚步:让企业家放心经营、投资。2024年,人民法院复审纠正了46起涉产权错案。2024年,平反13人清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据称,2024年,公安机关提交纠正违法侦查活动书面通知7000余份,督办涉及非公有制经济活动刑事案件260余起,督办清除案件410余起;公安机关开展规范涉商执法、查处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为企业安全发展营造高效环境。突出民事执法问题3.1万件,重大行政执法问题2895件……法治的“坚实”保障,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提升了企业主体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百队竞逐、万帆竞成的局面。 “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竞争”、“完善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健康发展”、“经济促进私法实施,保障劳动要素平等利用、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律和制度”……“社会发展的建议更加明确,法律的目的更加明确”。回顾历程,法治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展望未来,中国更高水平的法治建设必将助力中国经济日久生辉。策划:陈芳 记者:熊峰 统筹:王敏、罗莎、苗夏阳 新华社内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