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热议: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1-14 11:41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是“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实行以常住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深化新市民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是突破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主打。 有时,一张户口将城镇人口划分为不同的身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与之密切相关。这种二元结构就像一堵无形的墙,将流动农业人口排除在综合公共服务之外。 现在,改革正朝着建立新的户籍制度迈进“按共同居住地区(不含个别特大城市)登记户口”的制度,意味着户籍正在从管理工具转变为服务载体。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降低姿态、开放思路,实行“零门槛落户”,让“新公民”享受平等待遇。在不少试点地区,稳定就业、稳定居住成为落户的主要标准。大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在工作单位居住,农民工可以办理劳动合同和居住证登记,为引进人才提供了可能。 这次改革的深刻意义在于,让每一个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都应该平等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当人们不再因为户口身份而感到自卑时,城市的参与就可以真实地展现了。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区别对待”到“平等对待”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一些地区持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供给,让城市居民不仅能“留”,还能“住得好”,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在教育方面,流动儿童入学门槛逐步降低。 “老幼同时学习”的政策解决了多子女家庭的燃眉之急。许多城市确保义务教育学生享有平等待遇。住房保障方面,将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公共租赁保障范围,各地采取不同方式帮助其安居居住地。在医疗养老方面,其他地区医疗直接结算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延续更加便利,职工养老保险比例不断提高,“养老”不再以户籍区分。 但要实现真正的公共服务均等,对城市管理能力和资源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城市要努力练好“内功”,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各地需要通过科学预测人口流动趋势,提前规划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避免资源短缺或浪费。同时,各地要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强化应用数字化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丰富服务内容,大幅改善公共服务可及性。 户籍改革的每一步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公共服务中的每一项平等措施都与公平和正义相关。农民工子女、女性可以在父母工作的城市安心读书、大学毕业生不用再辗转落户……只有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每个城市建设者才能平等享受到脱贫成果。
服务热线
400-123-4567